武汉商学院溯源于1963年创办的武汉市服务学校。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专科层次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0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武汉职工财经学院和武汉市职工大学并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武汉商学院,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管,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教育教学业务归口湖北省教育厅管理。
基本条件:学校坐落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官湖畔,现占地面积69.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423.14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52万册。已获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正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万平方米的马影河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2860人,其中,本科生10373人,专科生2487人。
专业建设:学校设有13个教学学院,开设有32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业方向,覆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农学等学科门类。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湖北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
教育教学: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承担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项目1项,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1033人,其中专任教师6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1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4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5.16%,双师双能型教师19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2.52%。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政府专项津贴11人,中国注册烹饪大师 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个,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
科学研究:学校设有29个校级科研机构和5个武汉市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11月,武汉市商业经济学会落户我校。学校现有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2013年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64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0余部,教师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近260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教师先后主持制定湖北省等地方标准5项,承接横向科研项目170余项。
社会服务:学校通过积极推进智库建设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获批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9项,2项报告获省领导批示。学校牵头制定了武汉市赛马产业5年(2016-2020)发展规划、中国龙舟项目“十四五”规划。学校派出14名干部、教师对口支援湖北竹溪县、郧阳县、新疆博州教育事业发展,为湖北部分贫困县、西藏山南地区培训1010名厨师,累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98.2万元,为挂职干部所在对口地区提供支持资金60万元,助推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工作。
人才培养:学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本科招生分数线连年攀升,报到率达96%以上,2020年,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在湖北省同类院校排名第8、第7。2018、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9.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4个百分点。学校设有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9项,二等奖55项。
国际合作:学校与50余所海外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等大学合作举办了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三年,共有235名本科生,148名教师赴境外交流学习,104名国际师生来校交流。
社会影响: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成功承办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马术和现代五项比赛、2019年现代五项亚洲锦标赛暨2020东京奥运会亚洲/大洋洲资格赛。连续12年为中国南极科考提供后勤服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评为“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校团委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获评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文明校园、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